媒体:敦煌毁万亩防护林换种葡萄,鼠目寸光终将贻害子孙
甘肃的阳关林场,作为敦煌最后一道防沙阻沙绿色屏障,经过50余年的努力,在2000年已造林2万余亩,有“全国沙区林场建设典范”的美誉。然而,如今的阳关林场因“剃光头”式砍伐,林地面积已不足5000亩,取而代之的是1.3万亩的葡萄园。尽管带来了高额商业利益,却也让绿地再次退化成沙漠。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社会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意义的防护林遭遇大规模的人为破坏,这样的事实让公众很难接受甚至让人愤怒,这也是发生在甘肃的这起毁林事件迅速引发关注的原因。
此次曝出被破坏的阳关林场在甘肃乃至整个西北有着十分重要的生态地位。资料显示,阳关林场是敦煌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沙阻沙的绿色屏障,被称为西锁沙龙、东保绿洲的生命线。经过几代人植树造林的努力,当地改变了不毛之地的面貌,在环境恶劣的沙漠前沿建成了长约5公里宽2公里的防护林带,改变了人随沙走的面貌。此次防护林被毁,将之称为“生态灾难”一点也不为过。
据媒体披露,当地把毒手伸向防护林,背后还是一个“利”字在作祟。《甘肃林业》杂志早前发表的题为《荒漠变绿洲——敦煌市阳关林场阻沙东移纪实》文章介绍,“为改善林场职工的经济收入和积蓄林木管护资金……决定走‘以果养林,以林护果’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在此背景下,葡萄种植逐渐发展为林场的支柱产业,并形成了持续十余年对防护林的人为破坏,而这种以经济林木、果树代替防护林、天然森林的做法,毫无疑问是涸泽而渔的短视行为。
在一些人看来,种植葡萄和种植林木都是种树,从天空来看都是发展绿色,两种行为之间没有大的区别。但必须要指出,防护林在防沙固沙、水源涵养、防风等方面有着葡萄树不可比拟的优势,种植葡萄不仅生态效益十分有限,甚至还会浪费本已十分紧张的水资源,造成新的生态问题,“人退沙进”的悲剧将会再次上演。砍伐天然林、防沙林种植速生树、经济作物已经在多地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生态被破坏的局面绝不能再次在敦煌上演。
生态保护红线的实质就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任何试图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眼前发展利益的行为都是对这条红线、底线的冲击。目前,甘肃省市两级部门已经介入了事件的处理,期望当地能够用扎实的调查、严肃的处理再次向全社会明确,任何以牺牲环境换取眼前利益的行为都是没有全局观的短视之举。
|